Brighton Photo Fringe 2013 布萊登攝影節





佈展中


不知不覺 11月居然快到了,今年英國的冬天來的晚,這幾天天氣終於開始變冷,但一年一度的 Brighton Photo Fringe 布萊登攝影節才正要熱騰騰展開呢。

Brighton 的攝影活動相當多,最知名的 Photo Biennial 攝影雙年展,是英國重要的攝影盛會。雙年展之外,Photo Fringe 攝影節則是一年一度舉辦,在有雙年展的年度,會配合檔期一起做活動,但今年沒有雙年展展出,所以由攝影節一枝獨秀(笑)。籌畫攝影節的團隊,其實是沒有穩定經費來源的(每年會向政府申請補助,但不一定保證申請得到),核心成員大多由在地的攝影藝術工作者或策展人在業餘投入時間籌畫。整個組織還在成長中,但對於展覽這一塊他們真的非常認真而且專業,可以確定他們擁有很不錯的策展人才並且能夠接洽到許多好的合作對象。

Brighton Photo Fringe 布萊登攝影節通常由為期一個月的主要展覽,加上一個互動性較強的臨時小展覽,配合許多攝影相關座談組成。主展的作品是從 open call 投件之中選出,這一兩年韓國攝影作品被選上不少,有興趣的華語圈攝影人也可以留意之後的機會。除此之外,今年還有一個有趣的 emerging curator 新興策展人計畫,甄選出三位有志往藝術策展領域發展者,負責主展的執行。今年一起畢業的同學 Kayung 正好被選上成為其中一位新興策展人。就我在旁邊幫忙順便閒聊所知,這個計畫的運作方式是:三位新興策展人事先和主要策展人開會、分配負責接洽的藝術家(這次展覽有六位藝術家,因此每人負責接洽兩位),他們在和藝術家討論之後,有權決定最後掛上牆壁展出的張數和排列,但三個人也要互相討論達成對空間安排的共識。除此之外,也必須為負責的藝術家撰寫一篇 essay。感覺被賦予重責大任,是相當令人興奮的機會呢!

這個禮拜五,Brighton Photo Fringe 布萊登攝影節就要開幕了,幫忙漆了幾面牆壁的我好期待開幕酒會的到來~ XD



完成學位以後暫且無事,就去當佈展志工幫一點忙 
附上一張漆油漆的時候穿防塵衣的照片~


海鷗日誌

二零一二年冬季




上課漸漸上軌道、開始做作品,下課習慣跟大家去酒吧喝一杯聊聊天再回家,對同學們也比較認識了。同學不多但相當國際化,Full time 學生中,詹姆士是年紀最大的,四十五歲左右,來自蘇格蘭,大學在美國就讀,現在和再婚兩年的太太艾瑪住在倫敦。職業是攝影師,因為想要做一點商業作品以外的探索所以來唸碩士。詹姆士非常親切,給人好爸爸的感覺,跟他說話很安心。另一位同學伊琳是瑞典人,大學也在英國主修攝影,現在和交往六年的英國男友克里斯住在一起。克里斯是隔壁的 Sussex 大學哲學系學生,平常會玩樂團,後來我去她家作客,也認識了一群哲學系的同學和其他朋友。伊琳的作品很強,理論也難不倒她,而且課外還積極參與一些聯展、獨立出版的線上雜誌等等,所以總是忙碌。一開始那種女強人的氣勢讓我有點怕怕的,不過現在我們會幫忙彼此的作品,常常一聊就聊很久,還有一次心情不好,不小心聊到在她面前哭出來,哎呀。Part time 同學中,義大利姊姊安娜蘿拉特別照顧我,她是圖片版權編輯,已經在英國工作九年了。我偶爾會跟她和她男友賽門一起參加藝廊開幕,玩到很晚才回家。對自己的作品有疑慮的時候,也會先找她聊,她會做好吃的布朗尼,認真聽我講我的困惑。還有一位同學艾米來自美國,今年剛滿四十,有兩個十歲左右的女兒。她大學就讀於 RISD,但 1997 年就來英國生活了。一頭俐落短髮、連身牛仔褲,加上標準美國腔,是個爽朗大姊。雖然離婚,卻也交了個年輕的男友丹尼爾,他們都是非常好的人,還曾經在雨中幫忙我的作品。

喜歡英國的酒吧文化。Pub,正式的說法是 public house - a house that open to the public,有別於住家的私人空間,酒吧便是日常社交的地方,下班先跟朋友喝一杯聊聊天再回家吃飯稀鬆平常。對於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似乎更不可或缺──聽聽別人的想法、互相交換資訊、甚至維繫人脈──這種非正式的閒聊其實幫助很大。和同學熟起來也是從酒吧開始,約好一起去看展覽、參加開幕、受邀到同學家玩。老師們更是鼓勵大家多交流,偶爾還會加入我們去喝一杯。整個課程充滿開放、互助的氣氛。


十一月和系上一起去看巴黎攝影展,十二月趁放假自己走了幾個德國西部城市。離開 Brighton 再回來,看 Brighton 的眼光也會改變,有種說不出的微妙。三四個月前來到這裡,還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有好多想要了解的東西,沒想到去看看其他國家的城市,回來就發現已經有許多事被我視為理所當然了。看來,四處走動對維持感官的敏銳度還是非常重要的。

Brighton 人口年輕,充滿各式各樣的人,很多藝術工作者,總是有便宜又高品質的表演和演唱會,靠海、步調輕鬆但仍充滿活力,離首都倫敦不算太遠住起來卻又舒適得多... 即便她確實不大,創作者在這裡發展性有限,而且缺少公共美術館,多數收藏家只會到倫敦不再南下... 但不論她的優缺點,我對 Brighton 很輕易地就產生了好感,像是一見如故的新朋友,覺得既安心又自在。來到 Brighton,孑然一身,連衣服都沒帶幾件,也沒錢多買。但是,二十四年來第一次有自己的房間,小小的房間對我新生活的簡單家當來說剛剛好。這裡沒有人真的在乎我是誰,但也沒有人會隨便評價我。又或者,我也還沒有什麼在意的人來給予任何會讓我在意的評價。自由伴隨著被包容的... 或許是錯覺吧,在充滿羈絆的家鄉卻很難體驗得到。除此之外,跟過去一切切個乾淨,思緒都變得清澈。倒不是有什麼不堪回首的過去,而是那些無法擺脫的惡習、不知從何梳理的羈絆,漸漸累積,每天一點一點侵蝕著。對自己束手無策的時候,換個環境呼吸不同的空氣,即便新的可能性最後還是行不通,心情也會暫時正面一些。況且,那些過去在做決定時猶疑的牽掛現在都好遠,似乎還順便成為一個更乾脆的人呢。

可是,家(或廣義來說,家鄉),就是個累積羈絆的地方呀。我們在家卸下盔甲,發展最緊密的關係,面對自己的黑暗面。但那卻也是期待、人際壓力、牽掛、害怕失去這些最深最細的心情滋長的地方。如果在 Brighton 待個五年十年,她也會成為第二個台北嗎?這些新的人際關係中是否會有一些成為生命中無法割捨的人?或者因為文化而產生的的疏離可以讓我在這裡一直保持旁觀者的清澈之心?如果有一天,這個城市成為另一個日復一日、容納我無法擺脫的自己之處,世界有大到能讓我一再奔逃嗎?身處異鄉持續思考著「家」的概念,這個題目還有好多可以想的呢。

海鷗日誌

二零一二年夏末與秋




初來乍到,非常熱血。

生活上有兩大要事,首先是找到開學後的租屋處。在市郊一間當地住戶的 house 租了一間房間,與房東一家同住。能夠在 Brighton 市郊有棟含大院子的房子,這家人算是挺優渥的。房東太太柯琳來自加拿大,是位法律顧問,在新加坡所屬的銀行工作,通勤至倫敦上班。先生安迪來自澳洲,平時在巴黎從事保險業,約兩週回來度一次週末。據柯琳說,安迪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他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曾經寫過幾篇小說,會彈吉他、作曲,對食物的品味也很好,可惜最終還是無法靠這個領域吃飯。他們的獨生女葛瑞絲今年十五歲,正在準備普通程度證書考試(GCSE)。此試為申請 A level 課程的升學考試,而 A level 課程成績則是用以申請大學,所以 GCSE 在升學路上算相當重要的考試。除此之外,葛瑞絲希望 A level 能進倫敦的前段學校就讀,因此更需要維持高分,壓力也就更大了。雖然如此,她的職業目標是成為演員。從三歲開始學舞蹈、受過歌唱指導,她已經在一些倫敦的舞台劇和新銳導演的實驗電影裡有過演出經驗。即便在準備考試期間,她還是有許多試鏡和排練要參加。她說:「如果想要成為演員,最好在年輕時累積履歷。很多人長大了才想走這行,但沒有演出經驗非常困難。」實在是個超齡的女孩呀。當然,她也非常幸運,家裡有條件也願意支持她的生涯選擇。有趣的是,柯琳講英語是美國口音,葛瑞絲卻是標準英國口音,這個家真是十分國際化。

除了家人,家裡還養了一隻狗以及兩隻豚鼠,在柯琳一家出遠門時幫忙準備飼料、帶狗出去散步對我來說也是新鮮的體驗。狗狗 Pepper 聰明但非常容易過度興奮,是標準忠心耿耿、喜歡有人陪伴的熱情狗狗。另外,受雇處理家務的波蘭姊姊娜塔莉亞一週會來兩次。娜塔莉亞爽朗、做事乾淨俐落,已經在英國五年了,但一直以來都是做打工或是短期約聘的工作,和男友住在市中心的公寓。我搬進柯琳家不久後,另一間空房也搬進一位新樓友,英國女孩艾蜜莉。艾蜜莉從家鄉 Essex 被調來這裡工作一年。這也算是她首次獨立生活,有點戰戰兢兢。艾蜜莉吃素、練瑜珈,安靜害羞,喜歡寫作。有時她男友會過來度週末。之後,我偶爾會在上班時間經過她在市區工作的店跟她打招呼。

另一件要事,是找到攝影助理的工作。來到這裡的第二週週末,和朋友一起去隔壁鎮 Lewes 參觀藝術活動,剛好逛到一間攝影師的工作室。攝影師蘿西是單親媽媽,有兩個分別十歲和五歲的兒子。她主要拍攝在戶外取景的家庭照和商業兒童寫真,有時也接一些婚禮攝影。因為外景一個人拍有點吃力,她考慮找個助手,後來約了時間聊一聊,就開始每週一天的打工。內容通常是修圖、打掃,有外景的時候就一起出外景。有些有趣的經驗,像是在倫敦跟過一次婚禮、在倫敦的大飯店拍活動因此搭到有名的黑色計程車、有次去了英國難得的純沙灘、還有在攝影棚拍小小孩服裝型錄差點被小小孩們搞瘋。不過我其實並不習慣商業取向的快速修圖,語言在凡事要快速反應的拍攝現場也顯示出我的弱勢,其實壓力滿大的,有一陣子因此自我感覺非常不良好。當然,我還是很開心能有這些經驗。

其實應該還有第三件要事,那就是,開學啦!聖誕假期前的第一學期,是我覺得最吃力的一學期,因為 reading 最多而且還沒抓到打混的技巧,外加之前缺乏藝術史和創作上的學術訓練,自修也很不足,對一些基本語彙背後的意涵花了很多時間去理解。要感謝同樣來自台灣的同學 B,慌亂的時候有人一起慌亂真是安心。不是啦,有人一起用功真好,哈哈哈。

同學們分成 Full Time 和 Part Time 學生,FT 有六個人,一週主要上課兩天,除此之外也可以旁聽大學部的講課,課程一年結束。PT 一週一天課,總共兩年,所以我們各有一半的課分別跟 PT1 和 PT2 一起上。同學年齡層非常廣泛,有剛結束大學課程的學生,也有已經是職業攝影師、圖片編輯、或自己開公司的中年大哥大姐。到了這個年紀還渴望創作、學習的人,真的一點也不顯老,大家都好可愛,我有一群非常棒的同學,下課以後常常一起去酒吧,閒聊生活、討論作品。

過了一兩個月,有個深刻的體悟,"it makes no difference what city I'm in."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想要的東西是一樣的。不管文化背景有多不同,大家都喜歡和朋友相聚,大家都希望家人平安健康。除此之外有點哀傷的是,我的壞習慣還在,害怕的事情也沒有變得比較不怕。但我知道有些事情要保持一點距離才能看清楚全貌,仍然期待自己努力爭取來的新生活(或者某種形式的 gap year)能帶給我改變的契機和穩定心靈的力量。


順便逛逛巴黎美術館及藝廊




巴黎攝影展期間有許多美術館和藝廊也有攝影或多媒體的展覽,以下列舉一些主要展覽現代、當代或攝影作品的空間,可以順便逛逛:


美術館

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
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之所以叫做網球場,是因為過去曾是室內網球場的場地。美術館空間大小適中,逛起來很舒服。今年 (2013) 去有一檔超現實主義攝影師 Erwin Blumenfeld 的展覽。偷偷補充:這裡的地下室有免費置物櫃(投幣式,歸還鑰匙後會退回那種),大小足以放進登機箱,在巴黎算是少見(似乎因為恐怖行動的關係,許多公共空間的置物櫃已被撤除,現在連火車站都幾乎找不到置物櫃),真的有需要的話可以在行程安排上善加利用,比方說在最後一天搭車前去逛這個美術館~。

Maison Europeennee de la Photographie
歐洲攝影之家。原本以為應該很顯眼,所以聽同學說個大略位置就去了,最後稍微找了一下還問了路人才找到...(講歐洲攝影之家路人不一定知道,直接問路名比較準~找到以後發現其實建築不小,還算顯眼啦,只是天黑了而且他位在巷子裡我們一直找不到那條巷子...)

Maisons de Victor Hugo
雨果故居。有一層樓作為展區,我去的時候那檔展覽是關於 spiritualism 的作品和文件。除了展覽以外,樓上還可以參觀雨果家當時的裝潢、傢俱等等。這附近也有非常多小藝廊,可以慢慢逛。

Musée d'Art Moderne
現代美術館,同時有多檔展覽,但要分別買票。其中一部分叫做東京宮美術館 Palais de Tokyo 也是展現代、當代作品。


藝廊

Centre Culturel Suisse
瑞士文化中心。這間藝廊的空間不錯,是個 white cube,很適合攝影作品,我去參觀當時也確實是攝影展。有看到一些大師,例如 Richard Avedon 的作品,去的時候滿滿都是人!

Le Laboratoire
展覽空間適合大型雕塑、裝置或是動態影像的藝廊。

School Gallery Paris, Olivier Castaing
這間藝廊地點超妙,查 google map 可以看到一扇緊閉的藍色的門,按鈴進去之後是一條小巷弄,左右都是看起來有點年歲的建築,有點像一個小小舊社區,其中一間是展覽空間。這地點沒人跟我講的話是不可能發現的啊。


還有其他藝廊和美術館,有些沒來得及去... 不過當時都有系上老師推薦的展覽,好奇的話可以查一查!
Cité de l'architecture & du patrimoine
Le Bal
Musée Bourdelle


以下是文藝之旅地圖,如果認真逛保證三五天也逛不完,畢竟光是羅浮宮、奧賽和龐畢度就可以一間逛一天了,展品都豐富到不可思議...。喜歡現代藝術的話,龐畢度絕對不能錯過,尤其那一區附近非常多小藝廊,上述的 Centre Culturel Suisse 和 School Gallery Paris, Olivier Castaing 也在附近。建議先在巷子裡走走,再去龐畢度,因為龐畢度開到晚上。另外也建議先上最高樓層的展廳,眺望巴黎市景!

補充:預算有限的話記得先查看看對當期展覽感不感興趣和需不需要門票喔!法國即使是公立美術館入場也是所費不貲,雖然都滿值得的,但全去挺傷荷包(也很累)... 另外私人藝廊多半週日會休息,碰到週末去美術館比較不會撲空!



View Paris Arty Trip in a larger map

Paris Photo 巴黎攝影展


非常受歡迎的大衛林區主視覺


2012 年的冬天去了巴黎攝影展。基本上就是攝影界的大拜拜。很多創作者或是藝評家每年都要哀叫一次展場好擠無法好好看作品商業味好濃真是累人劈哩啪啦,但最後都還是會去拜 XD

巴黎攝影展是個商業展覽,是以藝廊銷售為主要目的,在開展之前甚至有些雜誌會做「如何在巴黎攝影展買作品」之類的專題,說明近年攝影作品在市場上的趨勢,指導買家買到能增值的作品之類的。我認不太得各家藝廊,只能專心看作品,看到喜歡的或是想再多了解一點的,就把作者名字抄下來。但是展場實在太大,加上去聽了幾場論壇,從中午待到晚上八點閉館也只看了一半左右...

除了各家藝廊的攤位以外,也有出版商的攝影書攤位,和一些固定的主題展覽。比方 RECENT ACQUISITIONS 展區,每年都會邀請三個國際機構來展示他們近期收購的攝影作品。SFR YOUNG TALENTS 則是展示 “SFR Jeunes Talents - Paris Photo” 比賽中脫穎而出獲選的四位新銳攝影師的作品。PHOTOBOOK AWARD 當然就是展出 "Paris Photo-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 入選的攝影書囉,而且每一本展出的攝影書都可以翻閱!這區其實是我逗留最久的一區,這些獨立出版品的設計、裝楨都很特別。去年很紅的 Afronauts 我也是在這裡第一次看到,當時對這本書還沒有任何概念,居然看到差點哭出來,實在是很吸引人的作品。除此之外,這次還有一區專門展出 Becher 夫婦的出版品,數量相當驚人。帶著朝聖的心情晃過去看,看完的心情好像看到神蹟哈哈哈。

論壇也滿有趣的,由幾位講者先分別做二十分鐘左右的發表,再進行提問或對談。講者有學術界的大學教授,也有藝術家。我去的那天西敏寺大學攝影系的 David Campany 教授也有發表呢!雖然有些講者是用法語發表,但可以借口譯機聽英語翻譯。

P.S. 展場裡的食物貴到嚇死人,如果要逛很久最好自備乾糧。
然後這裡有一點展場的小片花可以看~

入口處,展場的形狀像相機耶 

聽說這次的展場 Grand Palais 比上一屆好,上次更擁擠而且空氣不流通

展場一小角,這裡是書籍區,中間那排白色閱覽桌上都是 PhotoBook Award 入圍作品喔


Daniel Blau

http://www.danielblau.com/




在倫敦和慕尼黑都有駐點的藝廊。除了攝影作品以外也代理繪畫和雕塑作品,有安迪.沃荷的插畫呦。2013年開始第一屆的年輕攝影師比賽,參賽資格是30歲以下,獲獎者7月在倫敦的藝廊空間會有一個聯展。這個比賽最棒的是不收費,但必須把實體作品集送到藝廊去參加,印製print本身也是挺花錢的就是了。

The KLOMPCHING GALLERY

http://www.klompching.com/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當代藝術攝影藝廊。2012和2013年5月都有對全世界攝影藝術家徵件,徵求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作品(不是我亂蓋,徵件展的名字就叫FRESH...),獲選者於7月在藝廊展出,除此之外也會有雜誌和網路曝光。

有趣的是藝廊在2007年開幕的第一檔展覽是英國攝影師的作品... 然後經營者似乎是亞裔的樣子,不知道他們之前是什麼樣的背景呢?